標籤:第三世多杰羌佛

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你有多少福報可以隨意揮霍?

關於一個人福報大小,民間有 “命裡八尺難求一丈”之說。其實,對於一個不修行的人來說,這確實是個定數,但對於虔誠修行學佛的人來說就沒有這個定數束縛了,因為這是因果使然。修行人由於能夠離避遠惡,眾善奉行,所以福報就會不斷地增益,只是世人不明因果道理,不知道按因果律去改變這個定數而已,這也是佛法因果道理與宿命論的本質區別。



既然福報是因果,那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隨心所欲對待自己的福報?可以隨意揮霍浪費?


對於普通眾生,有限的福報肯定經不起揮霍浪費;對於修行人來說更不可以自恃福報增長而隨意揮霍,錯謬因果。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極聖解脫大手印》中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有今天的人身和一切,皆因為父母所生,父母教養、哺育我們,娑婆世界群情奮力,各功所能,辛苦勞累,功德巍巍,相互造就生活之園,隨處隨地皆是眾生功德所聚,我今方有安處,我今方有衣食,……”


由此可見,我們的福報離不開眾生的造就和辛苦勞累,所以當我們隨意揮霍浪費的時候,我們毀掉的是眾生的付出,眾生的功德所聚。離開了眾生,我們自己有限的能力根本無法滿足我們吃穿住行坐臥的一切享用,如此我們有什麼理由無視眾生的付出,辜負他們的辛勞,揮霍他們的功德?!所以只有珍惜福報,努力為眾生服務才是彼此償報,互結善緣。



佛陀、佛母的日常生活你無法想像,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佛陀、佛母和兩位法王,都是國際頂尖的藝術家,他們任何人的任何一幅作品拿出來都是藝術界的天價,對於這樣的家庭,他們的現實生活是怎樣的情形,相信多數人都會覺得應是相當優渥吧。


事實上對於家務佛母都是親力親為,做飯用過的剩水不是澆花就是沖廁所;飯菜當天吃不了就留著第二天吃,從來沒有隨意浪費任何一點資源;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祂們連個餐桌都沒有,吃飯就在灶臺上站著吃;佛陀辦公的地方就在走廊盡頭三四平方米的地方,佛母畫畫的地方也是非常狹小,除了桌子幾乎沒什麼地方了,條件非常的簡陋;佛陀的鞋子壞了也捨不得買一雙,床上的毯子也是補了又補。


佛陀的司機講:“佛陀吃飯用過的牙籤,都不捨得扔,去衛生間放在檯面上,弟子說放在臺上都髒了,別要了,佛陀說沒關係的,洗洗還能用;濕紙巾也是用過後,拿在手裡洗洗,反復使用,也不輕易扔掉……”


這只是他們生活的點滴,還有太多我們不及細說,他們巨額的錢財都用來利益眾生,救助貧困,捐助寺廟等等。




學習《什麼叫修行》我們知道,佛弟子學佛修行,所依緣的對象是佛陀,以佛陀的完美覺位作為我們修持相應的楷模。事實也是如此,佛陀在方方面面都為眾生做出了表率。


反觀我們自己的福報,相形之下我們有幾個不是可憐的小窮酸?可是我們都做了些什麼?追求享樂,追求精緻,追求時尚,不和口味就扔掉,衣服鞋襪不夠時尚就扔掉……對於自己的東西可能還會有幾分節制,但對於集體或他人的東西,又有多少人懂得愛惜?


“預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預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好好想想因果的道理吧,如是因如是果。如果我們繼續任由自己抛灑浪費,再多的福報也會有耗盡的一天,就像銀行裡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遲早會花完的,剩下的就是貧窮苦楚。


“不懂得珍惜就不配擁有”!讓我們真正地以佛陀佛母為楷模,從心底裡學會珍惜吧,知足少欲勤儉節約,把自己的精力和福報多用在利益眾生上,用在自他的成就解脫上吧!


撰文:淡泊

編輯:藍馨 籬菊半開

轉載自:網易 福慧慈緣

https://3g.163.com/dy/article/HS6UKSCR05526BTH.html?clickfrom=subscribe


#第三世多杰羌佛

#如法修行

#學佛

#老實修行

2023年1月27日 星期五

惜福,從節約的細節開始

 

曾經看過一個虛雲法師的公案,至今記憶深刻。

有一位弟子,有幸跟虛雲老和尚共餐,他們一起吃稀飯與紅薯,由於紅薯皮吃起來又苦又澀,弟子便撕下來放在桌邊。虛雲法師當時沒有作聲,待吃過稀飯後,他卻一聲不響地把那些紅薯皮撿起來都吃掉了。這位弟子當時十分難過,也非常慚愧。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不吃紅薯皮了。


有人問起老和尚,這麼大年紀了,紅薯皮好苦,怎麼還吃得下去呢?老和尚歎了一口氣說:“這是糧食啊!要惜福,只可以吃,不可以糟蹋呀。”


惜福,似乎人人皆知,但很多人一邊是口喊“惜福”,一邊卻在有意無意損福還不自知。俗話說“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這個道理許多人知,卻未必能曉。


對此,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曾說法,我們吃的飯,穿的衣,所用的一切都是眾生給予的,雖然也是通過自己辛苦創造的勞動價值交換的,但不能說就是自己的。因為農民田地裡種出的稻穀,經過工廠工人加工成大米,由商人買賣,到大家的家裡。我們用的電都是電廠工人安全生產出來,又由電力工人守護護送到家,才能用上電煮飯。穿的衣服也同樣是由農民種出棉花,工廠紡織成布匹,由裁縫工人裁剪成適合自己穿的衣服。一米一飯,一針一線,一切都是眾生辛勞付出的果實。哪一樣是自己的呢?


眾所周知,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而現實情況卻是如何呢?儘管國家提倡“光碟行動”,儘管很多人也有飯後“打包”的習慣,但在餐館裡仍然常常看見有人呼朋聚友的時候,點上滿滿一桌大餐,最終剩下滿桌的飯菜揚長而去。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法音《浪費福報必然窮困;慈悲與是非》中指出,當我們有飯吃的時候,我們要想到百千萬億眾生他們在饑寒交迫中,沒有飯吃,他們有的吃了上頓沒下頓。這個時候我們要特別節約。


據央媒報導,2021年,全球受饑餓影響的人數增加到了8.28億人,占世界人口的9.8%。受饑餓影響的人數較往年增加了1.5億人。有4500萬5歲以下兒童處於非常瘦弱、免疫力低下、死亡風險較高的狀態。這不正應證了佛陀的說法嗎?


我們今天擁有了不愁吃不愁穿的福報,但同樣要惜福。要知道,我們大方倒掉的飯菜,是世界某個角落裡饑餓兒童飽腹續命的奢求;我們隨手甩掉的衣裝,是世界某個角落裡無衣遮體的人,在天寒地凍天氣下藉以保暖的希望。


正所謂“積福難,敗福易。”只損福而不懂惜福、積福,再多再高的福報,遲早都會消耗殆盡。而惜福,當從節約的細節開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連每一杯喝剩下的水都不會輕易倒掉,慢慢就會從細節入手養成節約的習慣,如此才是真惜福,如此才是能積累福報最直接的辦法,每個人隨時隨地都能做到。您贊同嗎?


撰稿:明訊

編輯:西邊的彩虹

轉載自:人生新視野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59314006261913


#如法修行

#快樂學佛

#老實修行

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人在什麼時候最明白?


人生的種種,無論得失悲喜,坦然面對。看開了,失去就是歷練,想通了,得到只是偶然。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接受安排,放平心態。



01人在倒楣時才明白!


平時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吃吃喝喝,不分彼此,親如兄弟。而一旦到了倒楣的時候,就會有人坐視不管,看你笑話,有人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於是他就明白了誰是真朋友, 誰是虛情假意。明白了以後朋友該怎樣交。


02人在大病後才明白!

大病一場後,他才會明白只有身體最重要,其他都在其次,身體是1,其他都是0,沒有了1,再多的0也沒有意義。所以,平時那些看似重如泰山般的事情,一場大病後就都看輕、看透、看開了。


03人在退休後才明白!

回想以前在位時,同事之間為名利地位、為評職稱,爭得臉紅脖子粗,實在沒意思。


退休後才想明白,那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論級別高低,職位大小,退休時都趕齊了,大家全是退休老同事。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04人在分開後才明白!

明白當初說的絕情的話,真的傷透了他(她)的心,做出的事真的不應該,應該支持, 相信他(她),才明白錢買不回他(她)的心,才明白當初他(她)為什麼會對我那麼好而現在好像變了一個人。


原來你不變他(她)就會變,明白應該兩個人一起朝美好的方向去改變,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捨得現在的有限才能得到未來的無限,別到最後才後悔,好人不多。


05人在臨終時最明白!

人在臨死的時候最明白:無論是榮華富貴,還是平民布衣,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猶如做了一場夢,夢醒發現一切都是假的。死的時候什麼也帶不走,只有孤獨恐慌。如果不學佛修行,只有在輪回痛苦中打轉。


上面這幾條是否讓你明白什麼?人生只有經歷了不平凡的遭遇與磨練之後 ,才會活的更加真實,更加明白。



所以珍惜現在,活在當下,是每個人必須要做的。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轉載自:修行生活記

https://mp.weixin.qq.com/s/40Ox9WSldGvAwI_7yRVUSA


#如法修行

#修行

#快樂學佛

#學佛

2023年1月10日 星期二

隨口敷衍幾句的背後隱藏著什麼隱患?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某人問我們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時,而我們又不想直接回答時,一般的做法往往是口不對心的隨口應付幾句。而這類似乎不用負責的隨口應付,往往是不自覺地在說假話、打妄語。不是嗎?讓我們來看看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一件事兒吧。


不久前,一個學生去向老師請教問題。學生問:“老師,您會死嗎?”老師笑眯眯地對學生說道:“老師不會死的,老師怎麼會死呢?”話音剛落,老師看了看這個學生漠然的神情,於是就問學生:“你怎麼會問這個問題呢?”學生說:“上個週末我的爺爺死了,我去參加了他的葬禮。” 這位老師立即意識到了自己說了假話,於是立即對學生說:“老師剛才和你開了一個玩笑,現在老師告訴你,其實老師也會死的。”這位老師的做法先錯後對,先說假話是錯,後說真話是對。這位老師察覺到自己的錯誤能當下改正,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像這位老師一樣察覺到錯誤,並能知錯就改呢?現實生活中不僅隨口應付或隨聲附和的情況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人在與人交往中假話連篇,以騙取名利為根本目的。當騙到名利時,他們高興得忘乎所以,因為名利讓他們快樂開心,殊不知短暫的快樂已經為自己埋下了惡的因種。


世人之所以會這樣做,最根本的原因是不明因果,對因果報應沒有敬畏之心,不知道自己當下的身口意一切行為都會落入因果。


佛陀告訴我們,善因結善果,惡因結惡果,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絲毫不爽。如果我們連世俗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都不明了,就會隨時隨地種下諸惡因,終將遭受惡報,慘不堪言。所以,我們在隨口應付或隨聲附和的當下,一定要謹防造下妄語業,在與人交往中更不能有意說假話。


人身難得,今生得遇如來正法住世,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只有真正的如來正法才能讓我們脫離輪回,成就解脫,永住光明。但願每個眾生都能有緣學習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如法修行,走上菩提之道。


撰文:東東

編輯:多持

轉載自:幸福圓滿人生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MW-4cLBc3C02h3TeYNghqQ


#第三世多杰羌佛

#义云高

#義雲高

#老實修行

2023年1月6日 星期五

佛教為什麼宣導放生?

很多人常對佛教的放生很不理解,通常比較集中的問題是:


01你們放生了,難道牠們就不死了嗎?

02你們放生,那邊有人釣、有人撈,這樣有什麼意義?不如去資助失學兒童

03你們放生,就會有人逮來鳥兒、魚兒讓你們放,他們就會掙你們的錢,這樣放生有什麼意義?


我相信不瞭解放生的人都會問出一堆這樣的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為這些問題以前我也有。


其實,在佛教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古時候就有放生的民間習俗。在《列子·說符篇》記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可見元旦節日放生,古已有之。而且在《說符篇》中還記載:「民知君之欲放之,競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意思是說,老百姓知道帝王要放生,因此競相去捕捉,因捕捉的過程而死亡的動物很多。帝王如果要放生,不如下令禁止老百姓捕捉。捕來再放,功德和過失不就相抵了嗎?哪裡還有功德嗎?



可見,古時已出現專門捕鳥以供放生的人。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亦大力提倡放生,並與中國原有的放生習俗相融合,發展為放生法會。所謂放生,意思就是:贖買被捕之魚、島等諸禽獸,再放于池沼、山野之中。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是所有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句成語。浮屠就是佛塔,佛塔以七級為最尊貴,佛經上說建造佛塔的功德非常巨大。而救人一命的功德要遠遠超過建七級佛塔的功德。同樣的,救任何一條生命,功德都非常巨大。


佛教提倡放生,源於《梵網經》所列四十八種輕戒中第二十「不行放救戒」;「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意思是說:佛教弟子應以慈悲心去做放生的事情,因為無始以來,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我們生生世世都是由他們所生,所以六道的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關於放生救護之法,諸經多有記載,如《金光明經·流水長者子品》稱,流水長者子救起瀕死之魚,與之水、食,為其解說大乘經典,諸魚聞經後,皆生忉利天。又《雜寶藏經》卷五說,一沙彌因救起漂流水中之諸蟻子,而得長命之果報,這種放生能增壽延年的觀點至今仍對中國社會有很大的影響。


放生的根本意義在於:將瀕死的眾生從死亡的恐懼中暫時解救出來,並且通過誦經的過程,使牠們能有機緣聽聞到佛法,並因此種下解脫的種子,使牠們可以最終脫離輪回。


佛教的放生,是與戒殺、念佛之行儀緊密相連的。戒殺是五戒、十戒等之第一戒,向來為佛教弟子所嚴守。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弟子即依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中「不應食肉」之語而行斷肉。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殺生,又廢止宗廟供獻犧牲之制。


我國大規模放生始于天臺智者大師。智者居天臺山時,為令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複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臺放生法會之先河。



其後,唐肅宗於乾元二年(759年)下詔,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八十一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臺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製「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法會,為天子祝聖。天聖三年(1025年),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此後,放生習俗徹底佛教化了,並經久不衰。


轉載自:修行生活記

https://mp.weixin.qq.com/s/Ar_3hK3lQJ36t0Fz6wjgmw


#如法修行

#修行

#快樂學佛

#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