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第三世多杰羌佛

2024年3月31日 星期日

每天像修整鮮花一樣修正自己的心行,才能結菩提之果!

農曆七月初七是佛母和金巴法王的殊勝日,我提前在網上訂了向日葵用於殊勝日供奉。




向日葵很新鮮,裝在了一大一小兩個花瓶裡,每個花瓶中花朵的數量相同。在養護向日葵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些現象:每天同樣的換水、修剪,但是幾天下來小瓶裡的向日葵明顯凋謝得更快些!還有一個現象就是如果不及時修剪花杆下端腐朽的部分,花也會枯得更快。


向日葵花枯萎的快慢顯然與水量多少、換水頻率、修剪剃除腐朽花杆是否及時等保養息息相關。如果勤換水、瓶裡水適量、及時修剪腐敗部分,就會更利於延長花期。通過總結養護向日葵的經驗,我不由得聯想到了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又應該怎樣才能讓自己像花朵吸收水分保持新鮮一樣,在菩提道上福慧增長、成就解脫而避免損減墮落呢?怎麼樣才能“剪去”我們不符合佛陀教戒的“腐朽根莖”,時時保持修行之花、菩提之花盛放如初呢?我們怎樣才能獲得學佛修行的更大受用呢?






對於我們佛弟子而言,最好的“養分”莫過於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法音和經著。只有每天精進而不懈怠地去恭聞、修學佛陀說法,才能讓我們時常沐浴在正見的灌溉中,來汲取充足的滋養、來洗除自己的不正知見和行為;才不至於讓菩提之花在世俗邪見的炙烤中枯萎凋零。




佛陀在《淺釋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中說法:“不管你是哪一宗哪一派,只要是你想了生脫死,得到成就解脫,就不能犯邪惡知見和錯誤知見,只要你犯邪惡知見其中一條,就不可能修起福慧資糧而且無法成就解脫。”對照佛陀說法,我們就能找出我們的各種“病症”、“病因”,然後對症下藥,就好像及時剪去我們不符合佛陀教戒的“腐朽根莖”。比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在學佛修行,可是我們真正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實行了嗎?我們是不是經常也會犯邪惡見和錯誤知見?


如果是,那怎麼樣醫治?最好的“良方”——依教奉行,不能犯邪惡見和錯誤知見!只要我們按照佛陀教導實行,對症“服藥”就會“藥到病除”。因為佛陀如是說:“但如果犯了以後,懺悔了,當下改正,就沒有問題了。”“只要不犯邪惡知見和錯誤知見,自然你就成了菩提道上正知正見如法的修行大德。”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學佛修行是要在生活中時時憶持佛陀教戒,不犯128條邪惡見和錯誤知見,且要將佛陀說法付諸於實踐,才會得受用、增福慧。


供花向日葵的榮枯衰敗,提醒我無常時刻不停歇,這個世間一切皆屬無常,有情決定死,無情決定滅!但這世間既然有佛陀所顯的讓眾生永遠脫離生死輪回的佛法,我們就應每天學習佛陀法音法著,把正知正見打入八識心田,如同天天給花換水一樣勤給自己的三業修持換水、洗濯!以佛陀教戒為剪刀,剪去我們身口意三業之中壞腐不相應佛陀教義的部分,如同每天修整養護鮮花一樣如法修正自己的心行!依教奉行、不犯邪惡知見和錯誤知見,就會成為菩提道上正知正見、如法的修行大德!才能獲得學佛修行的更大受用!




願所有眾生都依佛陀教導去行持,去播撒菩提種子,去澆灌培植,開出菩提之花,結菩提之果!


撰文:卓碧

編輯:尉朗、雪中春信

轉載自:網易 福慧慈緣

https://3g.163.com/dy/article/HLEFK8R805526BTH.html?clickfrom=subscribe


#第三世多杰羌佛

#如法修行

#快樂學佛

2024年3月25日 星期一

佛弟子捫心問自己:這一生我到底想要什麼?

最近看了一個小故事讓人很有啟發。一個獵人拿著槍馬上就要追上一頭雄獅,半路卻遇上一隻蚊子,那只蚊子嗡嗡地飛來飛去令他心煩意亂,舉起槍就向蚊子射去,最後把子彈打完也沒有射到蚊子,然後垂頭喪氣地走了。

 



獅子不解地問:“你這麼小怎麼就將他趕跑了呢?”蚊子說:“表面上看他是被我趕跑的,但實際上他是被自己趕跑的。因為我的騷擾對他構不成任何威脅,如果他不理會我徑直追趕你,我也是奈何不了他的。我只不過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讓他自己戰敗了自己而已。”

 

故事很小,道理也顯而易見,卻發人深省。

 




我們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個弱點,常常會被一些小事所左右,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更可悲的是最後連芝麻也找不到了。說白了就是對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的缺少專注和堅持。

 

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聽到的成功者,在分享他們自己成功的經驗時,必不可少的一條就是專注與堅持。

 




日本的“玉子屋”成立於1965年,是一家致力於滿足商務白領人士午餐需求的便當外賣公司。年銷售達9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5.67億元)。是同行業內難以企及的規模。

 


與很多挖空心思取悅食客不同需求的公司不一樣,“玉子屋”堅持每天只為顧客提供一種便當,365天都不重樣。價格低廉、低熱量、味道優良的便當,並能從回收的木制容器中的剩菜情況,總結資訊用於製作功能表,預估次日的訂單量。

 

因此,“玉子屋”的便當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家的盤中餐。其成功秘訣靠的就是將每個細節做到極致,專注做好一件事。

 

中國的“老乾媽”與“玉子屋”有著相同的經歷,都是始于微末成於專注。“老乾媽”包裝土的不行,卻能做到年銷6億瓶。何故?首先是專注:陶華碧對“老乾媽”的專注無人能及。她說:“我只曉得炒辣椒,我只幹我會幹的。”其次是在原材料把控上的極致和嚴苛。再次是口碑。產品極致、口碑極致、銷量自然也是極致。

 

世法上,一門深入專注一事,把一件在外人看來簡單甚至枯燥的事做到最好,就能取得成功。而學佛修行更是如此。

 

有一個施主問和尚:“您得道之前,做些什麼?”

 

和尚說:“砍柴、燒水、做飯。”

 

“那您得道之後呢?”

 

“砍柴、燒水、做飯。”

 

“那您得道後,沒有改變呀?”

 

和尚說:“改變了。我得道之前,砍柴的時候想著燒水,燒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得道之後,我燒水的時候想著燒水,砍柴的時候想著砍柴,做飯的時候想著做飯。”

 


老和尚一語道破天機,看似簡單的對話卻蘊含了成就解脫的佛理。搬柴運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修行成就和生活中得到事業成功的道理是一樣的,不被外境影響,專注一心就會成功。

 




在佛教中也不乏專注一門堅持不懈的修行成就公案。

 

唐朝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隱居大梅山。

 

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為所動:“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馬祖禪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頷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有云“竹影掃階塵不動”。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穩坐泰山,即便老師真的一百八十度地改成“非心非佛”,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掃不動一點塵埃。

 




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在《世法哲言》中也有說法:“或發其願,立志當圓,弗可行中幻境之遷而致步不前,志於頂峰之士,勿以半山摘葉攀枝,為化城之品而留其步,如是之行終無所願,焉得絕頂之峰也,萬法如是耳。”

 

靜下心來捫心自問,在學佛修行途中,當我們發了具體的、方向正確的願心,立下了成就解脫的志向之後,我們是否被修行路上那些世法幻境所牽引,迷於世法、財富、親情而忘記了學佛修行,解脫成就的目標呢?

 

又猶如一個人明明要從上海直達北京,卻到西安、河南、張家界去瞎逛,去旅遊,慢慢也就忘記了自己既定的目標是北京,最終在無常的懊悔中了卻一生。同理,如果我們還沒辦法專注于修學真正的佛法,而被那些帶著光環的“貌似佛法”或“心靈雞湯”所迷惑,那今生成就的希望在哪裡呢?最終不是同樣在無常中墮落輪回。

 



余以為,作為一個正信佛弟子時時刻刻都要專注於“解脫”這個目標,認清並撇開修行途中與“解脫”無關的內外阻障,切實按照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無上佛法《極聖解脫大手印》的兩大心髓去修持,這才是我們必須專注和堅持的修行大方向,也是成就解脫的快捷正道。

 

文/在路上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https://www.toutiao.com/i6782556850270241294/

2024年3月17日 星期日

紅塵煉心,練的是一顆平常心

 “平常心”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很多人把它說成是一種處世哲學,對生活中出現的任何意料之外的結果給予客觀、冷靜的對待,也有人認為是“無為、不爭、知足、不貪”等思想與品質,甚至有人誤解為對成敗消極對待,隨波逐流。



筆者認為,平常心應該是一種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既積極主動,又順其自然;既不苛求完美,又從從容容,淡然處之。一方面能享受生活帶來的歡樂,另一方面也敢於承擔突如其來的挫折。


人生本就是一條寬闊的大河,既有一馬平川之柔和,也有一瀉千里之瑰麗,還有碧波漪瀾之旋渦。所以,“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成了人們追求的淡泊之心境。



而佛門有言:“平常心是道。”


正如宋朝臨濟宗慧開禪師寫的偈子那樣: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天氣與景色,若無閒事掛心頭,不去分別執著,辨別我好你壞,自然一概笑而納之,領悟“平常心是道”的真諦。


高深的禪理,也許一時難以參悟,就不妨先把平常心看作是人生的一種境界吧。




筆者曾看過這樣一段視頻:公路上,行人和車子都停下來,靜靜地等待遷徙的澳洲紅蟹穿越馬路。在這個畫面中,沒有人類慣常的粗暴,而是耐心、靜待這些弱小的生命從眼前經過。這一刻,人與自然的和諧令人感動。這種尊重生命,平等對待一切有情的思想和行為就是一種非常友愛的平常心。這種平常心是所有善良的人們應該具備的。


另有一種平常心,是一些豁達的賢人。春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首——顏回有著“一簞食,一瓢飲,處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思想境界。這種恬淡自如,安貧樂道的思想是一種淡泊名利的平常心。




還有一種平常心,常人難以做到。東晉僧肇大師,因遭人陷害,在臨刑前哈哈大笑,並說偈言:“四大元無主,無陰本來空,將頭就白刃,猶如斬春風。”這種坦然無懼,不憎不恨,視生死如兒戲並超然已是平常心的極致了。這種平常心不是一般人具備的,真正的大德聖者才會擁有。因為他們已然了生脫死,猶如脫一件衣服一樣,輕鬆解決生死大事。


平常心由淺至深,由表及裡,不僅體現了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德品修養,更體現了一個人對事物本質的認知程度,對人生、宇宙的瞭解層次。


對於生活在紅塵中的大部分人而言,往往對生存的技能充滿嚮往,而對事物的本質缺乏足夠的認識。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為人處事難免流於世俗。在日常生活中,充斥著愛恨、得失、成敗、欺騙、殘害、欲求與誘惑。


那麼,在瑣碎不斷、起伏不定的人生長河裡,始終都保持一顆平常心?




最好的莫過於學習佛法。因為佛法向我們揭示了眾生、宇宙與萬事萬物的真諦。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只有當我們真正明白了人生的虛假空幻,我們才會淡泊名利、不予計較;才會放下執取,知足少欲,不貪求,不強求,不隨外境所遷;才會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如夢”不是不思進取,更不意味著醉生夢死,如此頹然自棄反而與平常心相違背。


平常心是以平常的心態,勤於事、正於事,明於事,不囿於事,不惑於事,是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一種處世態度,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一種詮釋,更是修行人依修佛法的指引,從且修且行中獲得的覺悟。


撰稿:籬菊半開

編輯:悅色

轉載自:學佛新視野 微博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617278649139707#_0


#學佛

#修行

#老實修行

2024年3月11日 星期一

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掉進“自證陷阱”?

最近看了一條火爆網路的動畫短片,一頭牛為了自證清白,最終不惜以身殉之,該短片引發了無數人的考思和評論。


短片中,兩頭牛看到河裡漂浮著一個“不明物體”,第一頭牛說是鱷魚,第二頭牛搖搖頭,說那就是一塊木頭。第一頭牛堅持說那就是鱷魚,並且找了一根樹枝捅了一下。第二頭牛看到沒動靜,堅持說就是塊木頭。第一頭牛很生氣,它拿起石頭扔了過去,不明物體依然沒動靜。這時,第二頭牛更堅定地說那就是一塊木頭。但第一頭牛非要證明是鱷魚,它先是試探性地潑了潑水,後來乾脆跳了上去,沒想到,就在它剛要開口說話的時候就被鱷魚一口吃掉了,它最終用自己的生命讓第二頭牛相信那真的是一條鱷魚。





看完這條短片讓我不禁思緒萬千,短片下面的評論、感慨也是林林總總,其中不乏智者總結的精闢理論。


有人說:“和愚者爭論自己就是愚者。”


也有人說:“不需要去證明你是對的,做自己就好。”


還有人總結了一句精闢的話:“不與智者爭高低,不與愚者論對錯。”


作為旁觀者,我們或許能比較清醒地看待這類問題,可是現實生活中當我們身臨其境的時候,我們真的能做到如此的清醒理智嗎?


我有個朋友就和我說了一件她親身經歷的事。她用一個月的工資咬牙給自己買了一件觀望了許久的大牌衣服,結果她同事看見後懷疑她的衣服是假貨。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反駁:“不是啊,我這是在某大商場專賣店買的,這還有發票呢。”同事挑釁道:“誰知道你的發票是不是真的?”朋友聽了氣得說不出話,一整天工作都不在狀態,還為此被領導罵了一頓。





現實中很多人都經歷過和我朋友類似的情形,遭人質疑且輕易就被影響,竭力地想證明什麼,結果總是不盡人意反把自己氣到。日常中這樣的事情實在太多,如果我們對此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會時不時捲入這種無妄的煩惱之中。


《普通心理學》認為,這種情況屬於掉進了他人為你設置的“自證陷阱”,而“自證陷阱”被認為是一種很常見的“心裡控制術”。其第一步就是,對方以審判者的姿態站在制高點質疑你、否定你;第二步,對你的反駁證據視而不見,不是否認就是繼續找茬,完全不管符不符合邏輯,直到你被激怒,把你壓垮;第三步,繼續引誘你自證清白,直到你為此付出了代價,這時他就成功實現了對你的控制。


從上面的心理學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當你下意識反駁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失去理智被對方牽著鼻子走了,到最後是徹底被牽引。其實拋開心理學,從事情的本質去看,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爭執就是一場毫無意義的消耗。就像第一個故事中的兩頭牛,爭論水中到底是不是鱷魚究竟有什麼意義?又與它們有什麼相干?同樣第二個故事中的那種質疑,真的有必要為這種事和那種人較真嗎?就是證明了自己就能改變他人的惡意嗎?相信不但改變不了反而是正中下懷。





所以當遇到質疑的時候我們首先不要急著反駁,而是要保持理智,看清事情本身是重要的還是無關緊要,無論怎樣都不要輕易被牽引,對於無關緊要的事情,一笑了之就好,沒有必要因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左右到自己甚至影響到工作和他人,這樣我們才會從那些無妄的煩惱中解脫出來,自己主宰自己,而不是被他人主宰。套用佛教的說法,就是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有定力,不要輕易被外境所牽。看看現實中那些煩惱一大堆生活一團糟的人,往往都是些認不清事情本質做無謂消耗的人,這樣的人也多是缺乏理智缺少定力的人。


對於這一點不得不說佛門中的高人最是眾生學習的榜樣。那種“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的透徹與自在真的是世人望塵莫及的存在!可以說我們能學到多少佛門高人的風範,我們的煩惱就會減少多少。而在這個世上沒有什麼事比解脫煩惱和痛苦更令人感到快樂和嚮往了。由此可見佛教佛法真的是眾生幸福的源泉,佛菩薩給予眾生的真的是最切實最正確的教授和導引。





佛教中佛菩薩以智慧教化眾生的例子多不勝數,在此僅說一件發生在當代的事情。


當時,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拿著一些處心積慮的所謂的“犯罪材料”誣陷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甚至把早就撤銷的通緝令長時間掛在網上欺騙不明真相的大眾,佛弟子們看到後強烈請求佛陀拿出國家政府部門給予的證明檔自證清白。可是佛陀根本不為所動無所畏懼,對弟子們說:“眾生無明造業,難道我也要跟著無明造業嗎?”於是那份撤銷通緝令的證明整整鎖在櫃子裡十年不曾公開,直到十年後世界佛教總部被詆毀到難以維計,佛陀才不得不把它公開出來。




佛陀就是佛陀,面對任何境況始終如如不動,沒有任何私欲和激憤,只有大悲利眾。佛陀曾公開發願“眾生的一切造業罪過由我承擔,我種的一切善業功德全給你們。”佛陀如是說亦是如是做,用自己的實際行為教戒弟子,化導眾生。



相比佛陀的心境和德品,我們是不是為自己狹隘的心胸感到可憐和慚愧,是不是從佛陀的心境中認識到其實很多痛苦都是我們自己強加給自己的,而能教會我們改變這一切的只有佛法。試想如果我們學到了佛菩薩的胸懷和心境,我們還會為那些無關緊要的事傷神嗎?還會被那些無關緊要的瑣碎羈絆嗎?還會有那麼多的憤恨煩惱和痛苦嗎?


撰文:北冥鯤


編輯:東寂


轉載自:吉祥地樂土 公眾號


https://mp.weixin.qq.com/s/juK1AN1oeKyUQKE6Mn09cA

2024年3月3日 星期日

您也是放生多年卻沒有轉運嗎?四條自省找原因

“我放生、吃素5年,也盡心盡力了,可身體病痛沒有得到改善,運氣也沒有好轉,我更沒成為大富翁,好失望啊。放生還要做多久才能轉變命運?誰能幫幫我?”這是一位放生者的困惑。

 




這似乎不是他一人的困惑,一些人也抱有同樣的看法,但佛經裡又講放生者可以得福報,免災難等。南無本初報身佛在《學佛》裡講法觀音大悲加持法會必須以放生或利益眾生的慈善事業作為最後的結行,否則就不會傳這部法,同樣宣導放生利他之行。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放生免三災,放生離九橫,放生壽命長,放生官祿盛,放生子孫昌,放生家門慶,放生少疾病,放生解冤結……

 




那個放生5年沒得到福報,放到苦惱的人,又是什麼原因呢?問題還在我們自己身上。迴思:自己放生的發心、目的到底是什麼?因為心行影響結果!

 


首先,請自省,放生的發心與動機。

 

是為了放生後,讓自己運氣好轉得福報?還是因看到眾生被宰殺的痛苦,生起了大悲救度之心?是誠心誠意,還是不得已而為之?不同的發心,不一樣的緣起,不同的果報。執著福報而放生,僅得有限的人天福報。以慈悲心、歡喜心、菩提心去放生,功德無量。

 


其次,請自省,是放生還是殺生?

 

例如我家旁邊有個公園,公園的人工湖裡本來有很多魚,但現在魚兒越來越少了。管理員阿姨說,經常有人在生日為求長壽,放了很多巴西龜和鍔龜,魚兒就被慢慢吃掉了。這種為求私利盲目放生,就是在造業,因為他們不但破壞了生態鏈,還間接在殺生,把湖裡的魚葬送了。

 

我們既要放生更要護生,保護它們真正回歸自然,並且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科學放生。

 

若放生的同時又在直接或間接殺生,原本可收穫的功德和福報就會被折損。

 

就有這樣的團隊放生走形式。很熱的天,魚在水箱或塑膠袋內極其缺氧,他們還不緊不慢地持誦放生儀軌。接下來放生時,每個人按照順序依次用小盆盛一點魚蝦、泥鰍等,排著隊一點一點放。等把所有物命都放掉後,又費時一個多小時。在大熱天缺氧的情況下,會不會有魚兒死去?請問這是在放生還是在過放生的癮?我們可以早點趕到放生地點,為放生物命打氧氣,在保證它們生存的前提下儘早放生。

 



第三,請自省,放生後真心回向還是放完了事?

 

我們把放生功德虔誠供養三寶,祈請佛菩薩長久住世,恒轉法輪;回向給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父母,祈願他們福樂安康;回向給痛苦、貧困的苦難眾生,祈願他們早日離苦得樂;回向給被放眾生,祈願他們永脫網捕吞殺,往生善道,修學佛法;回向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六道有情,祈願他們早日有緣得遇正法修持,脫離輪回諸苦而成聖……

 

為己私利放生和無私放生回向,兩者的功德相比,前者小得來就像大海裡的一滴水而已,同樣是放生,可就存在天壤之別!

 




第四,請自省,您明信因果嗎?

 

因果粗分三世(過去、現在、未來),細分若干。現在的痛苦是往昔種下惡因的果顯,現在種下的善因還沒有成熟,報在未來果。你春天播個菜種,澆水施肥後,也得秋天收穫吧。放生也是如此,待因緣成熟,才能收穫善果善報。

 

本文開篇提到的這位困惑者雖然在放生、吃素,但他還沒有真正明白什麼叫修行,沒有深信因果,肉眼凡胎只見眼前。其實,他不知道因放生已消了多少業障,今生已經重業輕報了。

 

如果對放生持懷疑態度,抱怨、灰心,急功近利執著行善馬上就得福報,這些都是有漏之因。一邊在放生,一邊在無明造業,在貪嗔癡三毒水泡中而不自知,所以功德桶底是漏水的,盛載不滿福報。

 

聖人有云: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放生從慈悲利他出發,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吉祥,這才是真正功德無量,不求自得!人生勢必陽光燦爛,柳暗花明。福不唐捐,終有一天,我們會因種種善行收穫一串又一串善業之果。

 

文/東山、葵心

轉載自:今日頭條 佛教新視野

https://www.toutiao.com/i6686815513152061960/


#學佛

#修行

#老實修行